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家办新智点(ID:foinsight),创业邦经授权转载,头图来源摄图网
(资料图片)
“你开始质疑自己是谁,是否应该开始另一段旅程,是否还能跟得上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。”
伴随着VC行业进入“存量时代”,VC行业人才也在不断外溢,越来越多的VC从业者走到十字路口,面临艰难抉择,既卷不动,又躺不平,想迈出去,但又舍不得这个看起来很光鲜的行业。
本文,通过与多位VC从业者、家办LP交流,家办新智点试图梳理VC人才目前困境及出路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
01 “大家都窝着,不敢轻易乱动”2022年,Jeff被某CVC以董事合伙人的身份挖走,以求布局软件服务领域。随着2023年该基金放弃投资该赛道后,遭遇“花式裁员”。
为了让Jeff主动离职,该基金将其从前台投资调至后台运营岗。即使如此,因为怕找不到好工作,Jeff仍未离开。
“大家都窝着,不敢轻易乱动。”某VC机构IR负责人陈晨向家办新智点表示。
陈晨发现,往年在招聘网站上,每天都能看到VC行业释放大量新增岗位。今年以来,当陈晨想要再看看新机会时,岗位特别少。
当前,VC人才出现结构性过剩已成为业内共识。当VC行业的高光时刻远去之后,从业者们似乎也走到了“十字路口”,进退两难。
02 人才过剩的七大原因对于VC人才过剩原因,家办新智点认为有以下七大原因:
一、风险过高
自从Facebook以1000多亿美元的估值上市后,VC开始了高估值的IPO时代。数据显示,自2010年以来,A轮融资的投前估值平均增长了6倍,达到3700万美元。热潮之下,为了抢项目,一些基金可谓使出浑身解数,抬高估值、不尽调就打款、拿着TS去创始人楼下蹲点……VC的投资风险开始陡增。
“所有的VC都有压力。你都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,碰到的很多基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,但直接给出了两倍的估值。”一位VC大佬曾在访谈中表示。
二、一级市场过于“臃肿”
“不知从何时起,VC开始热衷追逐风口。一旦有什么热点,大家都一股脑儿往里冲。”某VC创始合伙人赵星观察道,“太多投资人在没弄清楚VC和PE的倍数时,认为VC倍数高就冲进去了......”
对此,某家办负责人Mary深有感触。对于VC目前的困境,Mary归因于在互联网红利时代,VC放水严重,造成了一级市场过于臃肿。
事实上,在成熟的美国资本市场中,一级市场占比也较小。在过去10-20年间,中国经济高速发展,VC行业随之快速扩张,因此吸纳了过多没有“踩过坑”的钱,也“降维”吸收了一些VC人才。当潮水退去之后,裸泳的人终将会被淘汰出局。
三、投资信心不足,今年机会更少
不少投资人对家办新智点感慨道,“今年尤其困难,各行各业都很难。”受宏观环境影响,2023年,许多投资者表示投资信心不足。尤其对早期VC而言,不确定更高。
“今年许多VC人才可能面临着被‘优化’的危险,大家都在未雨绸缪”。Mary说道。
四、转型艰难
在移动互联网、在线教育、新消费等投资风口落幕后,这些行业的VC人才往往需要转型,否则将面临“出局”。
在陈晨看来,转型并非易事。原因在于,教育、消费等行业的投资逻辑与科技行业完全不同,“如果盲目转型,可能会陷入新的大坑。”
对于科技VC而言,拥有相关人脉资源十分关键。一方面,它可以帮助投资团队更好地判断项目的市场空间与未来发展机会;另一方面,业内关键人脉可以帮助基金在尽调、交叉验证等方面更好地做出判断。
譬如,一个消费VC想要转型做科技VC,一两年内往往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科技圈,并拥有稳定的、可持续供给的项目来源。一些基金在切换赛道后,由于缺乏投资抓手,往往难以捕捉早期投资机会,最终只能投资一些“边角料”项目。
五、募资艰难
Crunchbase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4月已被证明是一个特别艰难的月份。与2022年同期相比,后期融资下降幅度达62%,早期融资同比下降48%,种子投资同比下降50%。
作为一家VC基金的IR,自去年以来,袁淑静尚未募集到一笔资金。近期,袁淑静原本计划参加的一场LP活动,在延期数次后取消了。
总结来看,基金募资难的原因在于:
一、受宏观环境影响,市场化LP资金大大缩水,资金流动性变差。
二、过去10年以来,中国的VC/PE的退出整体数据并不令人满意,对LP的说服力并不充分。受低DPI影响,LP出资意愿下降。
三、为了获得高回报,不少市场化LP都减少对一级市场,尤其是VC的配置。
六、缺乏优质项目
当前,不少VC表示,优质项目稀缺,缺乏创新,且项目估值居高不下,一些VC甚至面临着无项目可投的窘境。
七、“低垂的果实”近乎绝迹
一位基金投资人感叹道,在O2O、共享经济、AI等风口次第袭来的时候,“闭着眼睛投资都有机会投到很多独角兽”。当时代浪潮红利席卷而来,GP们在各行各业有很多“捡钱”的机会。
但如今,即使在拥有50年VC历史的美国,也难以掩饰这样一个事实:VC投资回报正在下降,“造富效益”正在递减。截至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,指数回报率总体下降20%。
同样,在中国,VC行业整体回报正在下降,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。随着VC行业整体回报正在下降,“造富效应”正在递减,VC人才整体出现了外溢效应。
03 VC人才的下一站对于不得已要离场的VC人才而言,下一站将会是哪里?家办新智点梳理发现有以下几种选择:
一、创业公司
据袁淑静观察,身边的投资人从VC圈离开后,会首选创业公司。他们理想的职业发展路径是:以投资人的身份帮助该公司融资,在融资的过程陪跑公司一路成长,并在未来能成为公司董秘。
此外,一些VC投资人也会投身创业。譬如,Mary的一个同行就转行创业做了电商,目前运营良好。
二、进入新一线或二三线城市的VC机构
随着各地产业引导基金、产业CVC的成立,它们急需一批优秀的,最好是从北上广深出来的投资人才。比如,某中部省份城市的国资投资平台通过社会招聘方式,吸引了多位来自北京和上海的投资人才。
事实上,对于不愿在一线城市打拼或拼不动的VC人才而言,进入一个稳定的、旱涝保收的地方投资平台,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。
三、VC人才希望能从一级市场进入二级市场。
尽管这是一个倍具挑战性的选择,但是对于VC人才而言,往往能通过快速学习,积极适应。
四、有一些VC人会进入到实业、FA等机构。
总体而言,我们应理性看待VC人才结构过剩问题:其中,部分泡沫人才将会被行业淘汰。对于那些真正的业内精英而言,即使换张“牌桌”一样会有所成就。
04 从VC到家办的几个挑战如今,越来越多的VC人希望能进入到家办中工作。
相比于家办业态成熟的欧美地区,内地家办行业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。不过,这个新大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张着。伴随着中国经济数十年的高速腾飞,创造了规模庞大的富裕群体,大批超级富豪和大量可投资资产,催生了富豪对家族财富保值增值的旺盛需求。他们纷纷创立了家办,寻求家族财富的保值增值。
由于家办「低调潜行」,导致许多VC人才缺乏认知。在某家办负责人John看来,如果VC人才想要转型加入家办,可能会遇到以下挑战:
第一,目前中国家办多数处于创立初期,很难像海外成熟的家办拥有强大的投资团队,在全球进行配置。因此,如果一个有野心且想要在家办领域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,可能会受限于平台,难以实现心中的梦想。
第二,难以获得家族和老板的信任。
国内的家办owner多为一代,他们目前仍活跃在一线。“外部机构的人才如果想要进入家办,并非易事。即使进入了,或许也很难进入家族的核心圈层。”赵星表示,家族的人可能更愿意参考或听从他们所熟悉的朋友的投资建议。
因此,对于VC出身的人才而言,在进入家办前,需要提前了解该家族Owner的脾气秉性,看自己是否与之契合。
其中,在Mary看来,作为家办职业经理人,能否在2-3年内,在一个上行的资产里,快速给家族owner创造回报和业绩,让其看到正向的反馈,是构建信任的前提。
第三,部分家办尚处于建立体系化团队的过程中。
目前,许多中小型的家办尚未创建一支体系化的投资团队。一些传统的企业家偏保守,对于投资体系化的认知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。当然,随着未来家办越来越市场化,这一局面或将发生改变。
第四,家办需要的“复合型”人才,既要能做直投,还要能做好资产配置,还要服务好老板及其家族。
第五,责任感更强。家办管理的是一个家族的钱,如果打理不当,可能会导致整个家族资产瞬间归零。在机构时,作为一个基金负责人或合伙人,可以不用直接为收益负责。但在家办,投资人则要为整个家族资产负责。
05 三条建议面对周期的变革,VC人才们该如何面对?对此,不少LP表示:
一、拥抱变化
从历史角度和宏观角度来看,VC只是以金融资本的形式,参与到国家或时代发展浪潮中分配的一环。它也需要遵循“春夏秋冬”的客观规律。对于VC人才而言,则需要“在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衣服”,拥抱变化,要做好“过冬”和“蜕变”的准备。
二、成为更专的人才
很多新进入的VC投资人在基金管理、商业判断等方面极其不专业。这类VC可能会被淘汰,剩下的一批VC将变得越来越专业。
不少投资人表示,未来做VC的人必须是产业出身。原来VC投资人都是通才,现在VC行业则更需要专才。
三、差异化+精品化
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,VC在经历了最初的“野蛮生长”后,进入到精耕细作的时代。在VC同质化竞争的当下,只有坚持精品化,具备差异化打法的VC方能胜出,对于VC人才亦如此。
备注:文中人均为化名
(《家办新智点》提醒: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)
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创业邦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每日云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37 联系邮箱:291 323 6@qq.com